傣仂语 New Tai Lue

U+1980 - U+19DF

傣仂语或傣泐语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,泰族支系泐人的语言,是泰语的一种方言,称为泰语西双版纳话,或泰语泐方言。有自己的文字——老傣文和素可泰文。使用人口分布于中国(西双版纳州和江城县)30多万,缅甸30万,老挝13万,泰国100万,越南5千多。该语言的族群自称泐,中国官方认定为傣族的一支,泰国认定为泰族的一个支系——泰泐,越南认定为卢族;泰语泐方言和泰国北部的阮方言有很大的一致性。泰语泐方言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官方语言之一,又被中国称为西双版纳傣语。老傣文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,一般认为创制于13世纪,源自缅文。创制之初仅用于宗教活动,被称为“经书文字”。这种文字结构复杂,难于认读。1954年在其基础上修订出西双版纳新傣文。目前新老傣文并用。素可泰文是西双版纳古代使用的文字,后来在缅甸扩张下,形态近似于缅文的经书文在缅甸势力范围的地区(兰纳、景栋和西双版纳)成为主流,素可泰文在西双版纳式微。
傣仂语以景洪市口音为标准音。有21个声母,91个韵母,和6个声调,促声只能是其中三个声调,舒声则可以是所有六个声调。傣仂语有六个声调,分高音和低音两组,每组三个声调。高音和低音用发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声母来区别。舒声韵可以是全部六个声调。促声只有三个声调:短阴入、长阴入、阳入。韵母是/ap/、/at/、/ak/的或者韵尾是/ʔ/的音节不可能是长阴入调;韵母是/aːp/、/aːt/、/aːk/的音节不可能是短阴入调。在和其他侗台语比较时,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:阴平、阳平、阴上、阳上、阴去、阳去、短阴入、阳入、长阴入,依次为第1至9调。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一般借自西南官话。汉语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派入阳平,在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中一般是阳上调,也可以是阴上调。
傣仂语有21个声母。新傣仂文声母分高调声母和低调声母,共42个。下表中每格中的傣仂文字母,前者为高调声母,后者为低调声母,傣仂文字母之前是国际音标。元音[i]、[e]和[ɛ]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,例如声母[ʦ-]和[s-]腭化为[ʨ-]和[ɕ-]。低音组的声母ᦥ [b]、ᦤ [d]和ᦨ [kʷ]比较少见。另有声母[sʷ] ᦪᦫ。傣仂语有10个单元音。韵母的排列顺序是,先排前两行,再排后八行。前两行先按列排,再按行排;后八行先按行排,再按列排。
Copyright © 特殊符号库 [ www.fuhaoku.net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