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读书扩大的了我们的生活半径,使我们赢得了日常生活所不能获得的三维空间。
2.骗人的人,品质不好;被骗的人,脑筋不好。从来人们笑话的,都是被骗的人。
3.你可能还没有爱过,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。等你爱上谁了,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,你是宁愿自己死都不会对他(她)出尔反尔的。
4.很多时候,一个人发现自己爱上一个人,都是在跟他分别的时候,突然一下见不到那个人了,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对那个人产生了很强的依恋。
5.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快乐借记卡,把快乐、微笑、温暖全部放进去,当我们“刷卡”时就会发现生活里还有那么多快乐的存款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,每一次提取利息就是提取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,怀揣着快乐借记卡走在的路上,我们就会感知这个世界处处充满阳光。
6.悲观的人习惯于去储蓄烦恼、郁闷,生活就变得越发不堪重负、面目可憎。
7.读书即人生。人生即读书。
8.读好书,使人丰富。一个人活着依靠直接的人生经验,然而,我们的直接生活经验往往不多,我们的经验绝大多数来自间接的人生经验。我们通过读书获得前人的间接人生经验。
9.读书,使我们获得了精神力量——当面临生活的重大打击,有人从容乐观对待,有人却钻进死胡同出不来。这就是人生修养的差异。这种差异也往往与读书有关。我们通过读书建立了自己对人生的正确看法,懂得什么叫悲悯,什么叫宽容,什么叫坚忍,什么叫承受,什么叫担当……
10.读书,延伸了我们的生命——我们称赞一个人的知识渊博,总爱说“前五百年,后五百年,他都知道”。其实,一个人的生命不过百年而已。为什么达到五百年的阅历呢?这恰恰来源于读书。一言以蔽之:读书,使我们赢得了超越生命的更多时光。
11.纵观中外历史上的每一个个名人,无不与读书有关。就个人而言,读书是一个人汲取知识进步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。读书,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12.所谓读书无用论,只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现象,而人类追求知识的脚步,从来未曾停止过。
13.还有一种非功利的读书,这就是“知书达理”。通过读书明晓世理洞悉人性,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。
14.文学至今仍然是一笔可观的资源,有人正像挖煤一样埋头挖掘着呢。
15.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踏实,张口就说一辈子的人,兴许只热乎一阵子。
16.无论什么时代,真正的爱情都不会被消解和否定。
17.小说的创作是完全自我独立的,但是剧本只是电影工业的第一个环节和工序,编剧不能独立实现创作。
18.写作者通过间接生活积累方式,能够使灵魂抵达肉身所没有抵达的地方。写作者要有将他人往事变成自己往事的能力。广义上说,所有人都是写作者。作家是显性的写作者,没有成为作家的是隐性写作者。
19.写作本身就是对往事的咀嚼与回望,一个不珍惜往事的人,很可能缺乏心灵生活,这样的健忘者不可能成为好作家。人生往事的起点是童年,即便你到18岁、28岁甚至38岁才开始写作,写作出发地仍然是童年。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,一个作家终生为童年经历所注定。
20.为提升人生境界而读书,我们必然享受到心灵飞扬的“仙境”体验。如果你坚信自己能够成仙,那仙境便不远了——只要不懈地在字里行间修炼着自己。
21.人类渴望超越现实抵达永恒的理想,在当代社会只是深埋于心底而已。从人到仙,无疑是一个凡人企盼超越生命极限进而进入“逍遥游”的“无所待”状态。
22.一个作家可以重新成就一部作品,同样,一部作品也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作家。然而,我们必须双脚站在大地上——因为大地代表着不可回避的生活。
23.写作,是对自己以往人生的重新发现;写作,也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重新展望。重新发现,是指你重新发现了自己的财富;重新展望,是指你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再度打量。
24.文学家应当怀着平常之心,于小见大,于平凡见不凡。假如我们抱定“深入生活”的心理去“深入生活”,时刻不忘自己是前来体验生活的作家,这就不是平常之心了。
25.文学是不可以被驯服的,尽管她可以从野生变为家养。
26.在强调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的时候,我们丝毫不能漠视精神力量的存在。把生活打个化学方面的比方,生活是溶质。比如茶叶,而精神是溶剂,你有多少精神溶解剂,你就能消化多少生活积累。你就能再造多少精神生活。
27.有时候一个作家会调动他的间接生活,渐渐地他甚至可以把间接生活也成了他自己的了。
28.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,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,穿行在茫茫人海里,永远不会走丢。
29.世界是客观存在的,但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是不同的,用诗人的眼光去看世界,就会看见一个不同的世界。
30.想一个人,爱一个人,并不是件丑事。不用因为爱一个人而感到羞愧,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爱上一个人的,都会得相思病的。
31.三十年河东,四十年河西,今天被人瞧不起的人,说不定明天就是最受欢迎的人,所以不必因为这些社会强加的东西自卑。